美了环境 强了地方 富了百姓 ——来自西部四县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报告

2024-11-08
来源:西部时报

策 划:张海燕 撰 稿:姜辰蓉 雷肖霄 张 斌 蒋培路 黄晓庆 张文凌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西部新质生产力发展。今年以来,他每一次到西部考察调研,都会要求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4月22日,总书记在重庆考察。他表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支柱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重庆的制造业有自身的结构特点、有相应的优势,希望重庆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扬优势、补短板,抓当前、谋未来,坚定不移、久久为功,奋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4月23日,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地区发展新动能。

4月24日,总书记听取了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后指出,重庆要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更好发挥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6月19日,总书记听取青海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指出,青海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有效集聚资源要素,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坚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手抓,广泛应用新技术,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

9月12日下午,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着力增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设备更新,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9月13日上午,在听取甘肃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总书记指出,甘肃要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积极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品牌。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9月20日上午,总书记在听取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后指出,宁夏要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全域旅游。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笔者通过走访观察西部四县区发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确是西部发挥后发优势、原地突围的最优选择之一。

陕西神木

“实力”与“颜值”皆具

十五年免费教育、全民免费医疗、人均GDP名列前茅……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亮眼的成就,均来自一座西部县城。

神木曾因煤而困,“漫天煤灰”的环境污染备受质疑。但如今,造访这里的人们都会被山青、水绿、业兴的城市发展面貌深深打动。

神木,如何脱胎换骨逆袭为“实力”与“颜值”皆具的“双优生”?

40多年前,位于陕北的神木还是风沙大、环境差、名不见经传的穷乡僻壤,多年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20世纪80年代,蕴藏在地下亿万年的煤炭资源,给予神木经济第一次腾飞的契机。

国能神东煤炭集团、陕煤集团、延长石油集团……众多大型能源国企云集,神木成为支撑西煤东运的重要节点。历经多年发展,神木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保障基地。2023年,神木市生产原煤3.31亿吨,是全国产煤第一县。

因煤而富的地方,容易被贴上“老天爷赏饭吃”“土豪”的标签。但神木的崛起,与自身的努力奋斗与志存高远密切相关。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神木市就下决心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富有远见地开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煤矿智能化建设,构筑起一个个能源的“国之重器”。

走进位于陕蒙交界的神木市大柳塔镇,一座座庞大的现代化煤矿,彻底颠覆人们对煤炭行业“风险大”“污染强”“科技含金量不高”的刻板印象。

在国家能源集团的神东大柳塔煤矿大柳塔井,笔者坐上无轨胶轮车前往矿井深处。车辆在宽阔明亮的巷道上稳稳行驶,直达煤炭生产的工作面。全自动液压支架、5G信号基站、工人驿站等现代化基础设施,令人叹为观止。穿西服上班、用鼠标割煤,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矿工化身“程序员”“工程师”。在神木,采煤已从传统印象里的“黑大粗”变为“高精尖”。

在神木,每一块煤炭都会被“吃干榨尽”。“我们已建成以PVC产品为核心的‘煤、原盐、兰炭、电石、发电、聚氯乙烯、烧碱、水泥’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和‘精细化工+绿色材料’的低碳、高效、绿色化工产品产业链。”位于神木市高新区的陕西北元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生智说。

煤炭由“黑”变“白”,能源化工迈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神木经济不断实现新突破:2021年,在全国“千亿县”人均GDP排名中,神木人均GDP达32.3万元,位居全国首位;2023年,神木GDP突破2000亿元大关,在百强县中名列第七,成为全国十强县中唯一的西部县市;连续5年进入“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单,排名稳居全国百强县第一方阵……

实力不凡的神木,“颜值”也不断提升。满目葱郁取代了昔日的处处荒沙。秋日的阳光中,远眺神木市东山森林公园,茂盛的树木映衬着高远的蓝天,令人陶醉。经过多年不懈治理,这里的植被覆盖率从1%提升到目前的97%。

在持续不断进行的生态综合整理工程推动下,目前,神木林木保存面积达到49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50年的3%上升到现在的43.2%,获评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森林城市。

四川乐山五通桥区

“小西湖”华美蝶变

昔日,五通桥区因千年盐业文明造就了一城的繁华;今日,这个老工业基地乘着晶硅光伏的产业东风加速城市发展,向着“绿色大硅谷、美丽小西湖、幸福五通桥”的目标奋勇迈进。

典型的“老破小”变身“安乐窝”,“老”居民过上了新生活;江河沿岸亲水休闲景观升级,“美丽小西湖”的浪漫生活照进现实;城市地标与本土历史文化有机融合,城市文脉赓续传承;丰富的文体活动蓬勃发展,城市活力不断彰显……

金秋十月,笔者踏访乐山市五通桥区,漫步岷江河畔、伫立涌斯江桥头,一个个城市更新项目加快推进,“小西湖”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焕然一新。

“背靠青山走,绿水城中流”,江河交汇的五通桥有着江南水乡的气质。清代诗人李嗣沆对五通桥赞道:“垂杨夹岸水平铺,点缀春光好画图;烟火万家人上下,风光应不让西湖。”故,五通桥素有“小西湖”之美誉。“开窗看湖、出门见绿”,行走在涌斯江沿河两岸,昔日临江古老的“吊脚楼”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绿树成荫的滨河生态长廊。每当日出日落时,人们三三两两或散步、或跑步、或休闲……滨河长廊早已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好去处。

中午时分,笔者来到新生街的一处院落——市建会小区,只见眼前一栋栋灰红相间的民国风建筑错落相间、古朴雅致,小区道路宽阔平整,路边花台种着各种花草,院内小汽车、电瓶车各有专用停车场,居民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聊。

“变化特别大,以前小区里空中各种网线散乱交错,地下坑坑洼洼、又脏又潮,一下雨就怕出门,亲戚们都不愿意上门。现在彻底好了,政府免费帮我们粉刷了外墙,修了路,安装了路灯、监控,还有专门的停车点……”说起变化,今年70多岁的徐嬢嬢格外激动。

市建会小区,房屋多数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现在有商品房、盐厂家属区、廉租房等,共居住着203户居民。因房屋破旧、排水不畅、居民复杂等,大家迫切希望改造小区环境。

“去年,我们通过实施外立面改造、外墙修缮、综合管网改造,提升了老旧小区品质,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增进了民生福祉。”五通桥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建股股长张仕伟说。

五通桥的重要地标——四望关也旧貌换新颜。

跨过“四望关”的石牌坊,笔者看到,曾经简单的朱漆栏杆变成了大气古典的亭台楼阁与桥廊。夜晚,暖黄色的灯光勾勒出一座雕栏玉砌的四望关,倒映在江中,如天上宫阙,亭台、桥廊、江边挤满了漫步打卡的人,恍如梦回千百年前盐船过境的繁华胜景。

市建会小区、四望关仅仅是五通桥区老旧小区、老城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的缩影。

去年,总投资3.7亿元的6个城市更新项目依次开工、建成、投用;今年,五通桥区继续实施老城片区城市更新二期项目,全区已实现63个老旧小区改造和近10万平方米临街风貌改造,建成投用菩提山绿心公园、滨水生态走廊二期等14个城市更新项目,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全区累计改造完成老旧小区83个、惠及居民3500户12000人,让“老”居民享受到“新”生活。

菩提山城市绿心公园投用,沿江两岸亲水生态走廊建成,完成省道103线、104线(杨柳湾段)、文化街、佑君街沿线10公里雨污分流收集及临街商住风貌改造,硅谷广场、阳光广场、青龙嘴广场等成为涌斯江沿岸的新“地标”,7座大桥全新升级……一座山水相依、景城一体的“小西湖”已然焕然一新、重绽风采。

如今,五通桥城区风景旖旎,“小西湖”如诗如画——大街小巷,宽敞整洁;亲水走廊,绿树成荫;城市公园,人来人往;“彩虹”桥畔,万家灯火……“山、水、树、桥、城”景致和谐,“小西湖”华美蝶变、熠熠生辉。

随着岷江航电和乐山机场的建成投运,五通桥区“水陆空”齐头并进,必将迸发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建成“全国百强区”高标奋进、指日可待。

陕西周至

从“排名靠后”到“多项第一”

秦岭脚下的西安市周至县,近三分之二面积被森林覆盖,因土壤肥沃、粮食丰产,自古就有“金周至”的美誉。但“金周至”曾一度黯然失色:产业路径不清、群众增收缓慢、信访高发,多项经济指标在全市排名靠后。

近年来,周至经济迅猛发展,跃升为县域经济的一匹“黑马”。2023年,周至GDP同比增长7.9%,增速在陕西排名前十;今年上半年,GDP增速达11.1%,已位居西安市第一。

这座户籍人口不到70万的小县城,凭什么实现逆袭?

清晨,位于周至深山里的马召镇辛口村,薄雾还未完全消散,第一波游客已顺着新修的周塬路进村游玩。村里老屋改造的咖啡厅早早营业,手冲咖啡的阵阵香气弥漫开来。咖啡厅外的广场上,一座难求。

就在2015年前后,这个有700多户的村庄,还曾经一多半都是贫困户。由于外出打工的多,村里几乎见不到几个人,冷冷清清。如今,辛口村已变身“网红”,吸引很多外地游客前来打卡。喧哗的人声和繁荣的商业,让这里变得热气腾腾。

辛口村是周至县263个行政村的缩影。周至经济跃升,源于发展三大支柱产业:以猕猴桃为主导的特色现代农业,以共建集贤园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业,以生态环保为前提、美丽城乡为依托的全域旅游业。

“周至猕猴桃”,已跻身2024年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第八位、浆果类第一位。依靠猕猴桃、苗木等农业板块,周至实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42个、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4个,其中裕盛村村集体经济甚至收入近千万元。

楼观镇西楼村党支部书记杨有民拿出猕猴桃产业账本:2021年2万元、2022年18万元、2023年53万元……“照这个发展劲头,今年村集体收入一定能超过百万元。”杨有民说。

周至是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西安市的主要水源地,境内黑河水库年均向西安市区供水3.45亿立方米,占全市供水量56%。此外,当地秦岭生态保护区总面积占全市的40.34%。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关系本不好处理,但周至的答卷却成绩斐然。

在周至县集贤产业园的车间里,智能化机器人挥舞手臂;车间外,一箱箱货物码放整齐、等待发送。随着130家企业入驻园区,产值超260亿元,2万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集贤园区已成为西安市的标杆园区。依靠集贤产业园等的带动,去年,周至工业增加值增速超20%,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8.8%,居西安市第一位。今年上半年,当地工业增加值增速28.3%,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5.3%,居西安市首位。

此外,随着民宿、康养、露营等业态植入乡村,加之自行车比赛等多种赛事拉动,周至的文旅产业也增速明显。2023年,周至接待游客1770.84万人次,相比2021年增长120.61%;综合收入67.35亿元,相比2021年增长128.38%。2024年,周至还获评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第二位、西北地区第一位。

从“排名靠后”,到“多项第一”,周至优异成绩单的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回望历史,周至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曲折中充满对市场和生态的误解、误读,更充满反思与领悟。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周至开始大规模种植猕猴桃。当时,每斤两三元的猕猴桃可带来亩均一两万元的收入。但无序发展和盲目施肥、打药,一度让当地猕猴桃产业陷入困境,消费者流失,价格不断下降。

“40多万亩猕猴桃咋就卖出了一个贫困县?”这个问题,曾长期困扰当地干部群众。

“早些年,我们种植老品种,用的农药、化肥也都不讲究,催熟的果子看起来个头大,但是味道却不好。商贩压价时,我们心虚、步步退让,不得不卖。”楼观镇周一村党支部书记齐平感触颇深。

新的生态种植模式改变了一切:传统的农药化肥换成了有机肥,农业专家到田间化验土壤成分,冷库建在村口,果品分拣线和包装线一应俱全……好果子有好口碑,也产生高价值。

齐平说:“这几年,我们换了新品种,比照县里提出的生态种植标准打药、施肥,果好价格也硬气。村里还建起冷库,网上网下都能销售。现在谈价时,商贩依着我们,行情反了过来。”

这些年,周至大力实施猕猴桃全产业链发展九大提升工程,尤其突出提升“品质、品种、品牌”三大元素。越来越多的农民感受到“打好生态牌”的重要性。

猕猴桃销售策略发生颠覆性变化。村民们说,他们已经不再把“薄利多销”作为卖点,取而代之的是“绿色”“无公害”的标签。事实证明,好山好水,再加上好品种、好技术,不但销路不愁,收入反而更高。

目前,周至已带动全域进行生态种植,建起2680座冷库,成立电商企业382家,重点果区群众人均年收入突破19500元。因品质过硬,部分园区的果品已远销欧洲。

与此同时,当地立下保护生态优先的规矩,文旅发展也“愈绿愈火”。

根据沿线乡镇、村庄特点,周至近年来先后打造了以文化特色为主体的楼观片区、以村落康养为主体的马召片区等田园经济综合体“一纽带五片区”,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这秦岭景色就是稀缺品,我们保护好秦岭也是在造福自己的生活。”牟芳芳有个习惯,只要看到有人扔垃圾,她总会小心提醒并随手捡起。

山脚下,农文旅以生态打底、加快融合发展;县城里,发展“生态工业”也为当地注入活力。

承接比亚迪零部件配套以及西安城区产业转移,为西部智能装备产业园招引更多上下游产业进驻园区,积极对接恒达福智能制造、大秦环保等项目签约落地……今年上半年,仅当地集贤园园区工业产值就达到198亿元,同比增长231.74%。

“招商时,绿色是我们考量的关键因素。有的项目即便产值大、纳税多,但只要不环保,我们也不考虑。”周至县招商局相关负责人说。

更多的探索与实践,正在这片绿水青山间“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接着一步走。

云南勐腊

边境幸福村现代化蝶变

与缅甸、老挝、越南山水相连的云南,有4060公里边境线,25个边境县(市)、110个沿边乡镇、374个沿边行政村,是祖国西南安全稳定的重要屏障。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边固防、兴边富民、稳边固边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目标,云南于2021年创新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

截至目前,云南已建成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依靠茶叶、咖啡、水果等产业和边贸、旅游发展,374个村村集体经济达到10万元以上,农民收入从11087元提升到20631元,年均增长23%。

走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一座座精心建造的房子、一条条干净整洁的巷道,清新优美如花园,仿佛步入世外桃源。这里的村民为自己的社区和民族文化而自豪。就像班母村在南博会上带来的咖啡、佤族织锦领带、裙子、围巾、玩偶等,那是他们将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展示。

与老挝、缅甸接壤的勐腊县,国境线长740.8公里,是云南省国境线最长的县,从国家级一类口岸磨憨出境,就是老挝南塔省磨丁经济特区。随着中老铁路的开通,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驶入快车道。

岩坎落的家乡在勐腊县,在天津读完大学后,他就职的公司将他派往老挝磨丁工作。之后他辞职回到勐腊,2020年,用“贷免扶补”创业资金开办了一家科技公司和红尾巴鱼养殖孵化基地。依托边民通关便利和傣语与老语相近的语言优势,他又发展了合作区外卖配送、进出口、跨境出行旅游等业务,为当地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昆明第一批派驻磨憨尚冈村的驻村青年队员严璟感受到,“开放的磨憨正成为青年创业的热土”。

2022年,昆明市托管磨憨镇,昆明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边境线”和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这一年,昆明启动磨憨镇6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建设。

眼见村寨建设得越来越美,人气越来越旺,嗅到商机的磨站村4名95后青年李孝春、黄垚、黄伟、张高明,在村外山脚下打造了一个露营基地,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游客爆满,有时一个月的流水高达八九万元。“这给了我们很大信心。”李孝春说。

尚冈村村民陈忠和妻子在外打工多年,一直想念村里的山山水水,最终下决心回到村里,用打工攒下的钱,把家里闲置土地改造为农家小院,供游客户外烧烤、喝茶、唱歌等,每当国庆、春节等假期,收入可达四五万元。“这是我们在外打工时不敢想象的。”陈忠说。

为帮助像陈忠这样的回乡青年创业,与尚冈村结对共建的昆明市盘龙区,为村里建设了农产品交易中心,打造多民族风情街,通过举办新春民俗文化旅游节、傣歌歌王争霸赛、傣泼水节、昆明市定向越野赛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并组织30多名村民参加盘龙区的直播技能培训。严璟等年轻的驻村队员,带领两名尚冈主播拍摄短视频介绍傣族文化,打造古寨的旅游IP。

“现在打开高德地图,‘尚冈古寨旅游风景区’已在勐腊区域热门旅游地榜单前列了。”严璟说。


阅读2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