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疫情之后再出发
作者:程路
引 言
2022年4月,随着上海新冠疫情的暴发,“连花清瘟”抗疫引来了一波舆论潮。其发端于王思聪发博公开质疑以岭药业,并发酵于全网拥有近千万粉丝的丁香医生。截至目前,关于连花清瘟的质疑已经不仅仅是连花清瘟有没有效,更有朝着中医好还是西医好的方向演进。这个争论了上百年,至今仍悬而未决的话题———“中医、西医孰优孰劣?”再次被搬了出来。
一、“隐藏的医学真实”中西医的光与影
先简单了解一下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中医和西医很大的不同点在于是看病人,还是看疾病。不妨以头痛为例,比较两者的区别:按照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体系处置方法,如果感到头痛,一般会去脑神经外科就诊,拍摄脑的断面图,看颈椎和脖子的排列。不过,如果没有特别的异常,诊断为偏头痛、肌肉紧张型的头痛和群发性头痛等病名,会给开一个镇痛剂处方。确实是“看病的西医”。
如果去看中医,在“观察病人的中医”中,首先要看头痛患者的其他症状。即使是同样头痛的患者,其他的症状也因人而异。有的人肩膀酸痛、手脚冰凉、还有痛经;有的人是慢性胃炎、睡眠不好;有的人有哮喘、容易感冒、慢性鼻炎,脚也容易冷;有的人皮肤干燥,也有花粉症、慢性胃炎。另外,有的人腰很沉重,月经不调,对卷指甲和干眼症很烦恼,头痛以外的症状因人而异。在“观察病人的中医”中,医生会看患者是怎样的体质,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头痛。
西医和中医不同的另一个要点是,如何把握症状和患者的身体。在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体系中,即使看到头痛,也不会看到整个身体。也就是说,“看树,不看森林”。另一方面,中医学被称为“看森林,治树”。也就是说,在看头痛这棵树的同时,通过把握整个森林来治疗。头痛、肩周炎、不孕症、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花粉症、慢性胃炎、逆流性食管炎等,根据人的不同主诉,部位各种各样。在中医学中,因为是在全面观察症状的基础上施术,其结果就是,主诉部位会改善。虽说头痛,因为有其他的症状,即使吃了止痛药,也不能治好根本的部分,所以一直头痛。针对高血压,西医会诊断为“持续吃药”。但是,如果是中医,通过治疗其他症状,也可以降低血压。这样看来,中医是以全面的角度看患者,西医是以部分的角度看患者。这是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吧。当然,如果有多个症状的话,中医学比较适合,改善的概率也会变大。
这里面有被称为“标治”的概念和被称为“本治”的概念。“本”是指正气、病因、先病、内病。“标”是指邪气、病情、后病和外面的病。简而言之,“本”就是疾病的本质,“标”就是疾病的现象。对疾病本质的治疗称为“本治法”,对疾病现象的治疗叫做“标治法”。对西医来说,对于因腹痛而求医的患者,通过止痛药注射是标治法、应对疗法。中医的话,不仅仅是看腹痛,还要看清患者整体的状况和体质。人的身体是从中心到末端相连的,从根本进行治疗的是中医学。
永远持续吃药才是真正的医学吗?相信很多人都不这么认为。作为应对疗法的西医只有“标治”的想法和历史。中医是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所具有的自然免疫力的同时,考虑治愈根本原因和质量的“本治”的医学。另外,如果是西医的话,身体有什么不适,即使接受检查,如果数值没有异常的话,就不能确定原因,很难治疗未病。中医则发挥自然治愈能力,从个体的身体特征、体质出发治未病。在西医中没有完全治好的脱毛症、性功能不全、慢性疾病。中医对疾病和身体不适的治疗方法不同。中医学重视身体内的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的平衡。由于某种因素,上述平衡被破坏的状态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疾病的状态,中药通过恢复这种失调的平衡来进行治疗。因此,即使不确定西医中病原的存在也可以进行治疗。换句话说,从西医的角度来看,中医也可以应对不能判断为疾病的症状。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中医是一门境界极高的科学。集医学、哲学、天文学、动物学、植物学和心理学等很多学科于一身。它对自然,对人体的认识已经达到了“道”的高度。正因为这个高度太高,使得很多人看不懂中医。从这个角度说,不是中医医治不了一些病,而是学中医的人自己也没学懂中医而治不了一些病。中医的境界再高,也需要有学中医的人体现出来,没有体现出来的问题,其实在人身上,不是中医本身的问题。如果中医有问题,在西医进入国门150年之前的4000年,这片土地是如何繁衍到4亿人口之众的呢?所以,应该重新认识和发展中医,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医学发展和国民健康,更关系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今后,如果从娃娃抓起,重视中医中药文化的基础教育,对提高国民的生存智慧和整体素质也会有很大帮助。
二、疫情中的中医药
自从2019年末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国内外的医学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疫苗和治疗药。除了疫苗,目前新冠药物有以下3种:①抑制病毒增加的抗病毒药;②防止病毒侵入的抗体药;③抑制病毒炎症的抗炎症药。比如,VirBiotechnology与葛兰素史克的新冠中和抗体VIR-7831(通用名Sotrovimab)、辉瑞公司的Paxlovid、腾盛博药的国产新冠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干扰病毒的繁殖,从而实现抗病毒的效果。在最新的新冠标准治疗方案(第九版)中,小分子特效药及中和抗体取代“老药新用”的抗病毒药物,成为轻中度高风险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
再来看看中医药怎么样?中药在这场疫情中的表现和发挥的效果,其实并没有过多的媒体宣传,也有很多人认为“中医是改善体质的东西,所以对感染症没有效果。”知名中医师徐文兵认为,这场延绵三年的疫情和过去的季节性传染病不同,是由人工制造寒冷环境下的冷链造成,属于湿寒瘟病,在搞不清是“瘟”还是“疫”的情况下,无论说连花清瘟有效还是板蓝根有效,都是在消费中医。事实上,瘟疫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反复出现过很多次,在还没有抗生素和疫苗的时代,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中医的主要对象是感染症。早在后汉末(二世纪末),张仲景在一场疫情中失去多位亲属的情况下,对传染病的临床症状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在其编纂的《伤寒论》中,记载了对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处方。1957年的中国大流感,张仲景的医方白虎汤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此之前,明朝以后数十次的疫病大流行的有关瘟疫论述也不少。在1918年西班牙感冒流行之际,日本的汉方学家森道伯还留下了这样的记录:肠胃型用香苏散茯苓、白术、半夏,肺炎型用小青龙汤加杏仁、石膏,引起脑炎的情况下,在升麻葛根汤里调白芷、川芎、细辛,效果显著。
可以说,中药的效果在2019年末第一波新冠疫情开始后,从“对占全体90%的患者约7万人开了中药,中药的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中药对早期和恢复期有相当大的效果”“中药能有效缓解症状。中药能减少轻症和一般症状的患者加重,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等报道中得到验证。实际上,即使不是特别需要西医的证据,中药奏效的例子也络绎不绝。武汉方仓医院治疗使用的“清肺汤”被应用在中国、台湾、韩国的“新冠肺炎感染症治疗指南”中,来抑制相关症状。其实,在2001年抗击SARS的时候也使用了很多中药,其中使用的中药处方中的“金银花”,当时的价格上涨了3~5倍,甚至发生了抢购风波。这也是因为中药产生副作用的风险较低,除一部分外,可以和西药一起使用。另一方面,中药是以提高免疫为目的的生药。很多种类都可以自己购买,也可以起到预防作用。《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刺法论》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体内的免疫值高的话,邪气就会被反弹。因为中药的基本理念是,不要打病毒,而是维持迎击病毒的健康身体。尽早抓住病毒感染的征兆,防患于未然,或是在轻度症状中采取措施来发挥力量。发热、出汗、腹泻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防御功能,对于病毒的入侵,应该最大程度地发挥人体自身的防御机能。
有时病毒像流感一样繁殖得很快,一天增加100万倍。比如说,如果邻居咳嗽导致10个流感病毒进入体内,第二天就有1千万个。为了改变和病毒的关系,中药向宿主方面发出援军。而且,在初期抑制病毒的增殖,关系到防止重病化、防止血栓症等并发症。另外,为了缓解轻度症状,日常的健康管理也很重要。中医也被称为“养生”。“养生”的原则,一个是“如果提高内在的正气,就不能靠近外面的邪气”。另一个是“避开感染源”。只有实践了这两个原则,中药作为预防药才能发挥力量。面对这场世纪疫情,很多国家都采取了相关防疫对策,比如,我国的坚持“动态清零”对策,对被感染人群进行隔离,这也是“避开感染源”的做法。而如何“提高内在的正气”,防止外面的邪气入侵,“正确地害怕疫情”就很重要,“正确地害怕”并不是一直待在家里,沐浴着阳光,积极地运动,血液循环也会变好,产生维生素D。维持每天自己的体力和免疫力,才能正确地抵御一切疾病。
对于中医药的重要性,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十分重视。他指示利用中医中药治疗大量血吸虫病患者,建立以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为基础的农村合作医疗,改善了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他甚至把保护发展中医与维护民族尊严联系在一起,提倡借鉴和学习模仿外国有用的东西,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变成中国自己独特的新东西。毛泽东对中医药的发展,对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贫穷落后的时代,极大提高了当时人民的健康水平。毛泽东有关中医药的论述,今天看来,依然可以折射其当年的高瞻远瞩。
三、中医药的现状
虽然中药在这场抗疫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中医药的核心理论和疗效已出现传承危机,并面临严峻的发展问题。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带来市场经济繁荣的同时,中医科学也面临市场化的严峻挑战。
首先,从中医师人数和中医院数量的数据变化可以发现某种特征。比如,1959年到1978年,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西医慢慢进入中国,也被后来的医学界称为“现代医学” 开始进入中国。据统计,在1959年的时候,全国拥有中医医院1371所,中医医师36.1万人。但到了1978年,中医医院减少至129所,中医医师只剩24万人,与之相对的西医却经历了23.4万人到73.8万人的大增长。2007年之后到今天,中医出现了获得重视的兆头,市场份额有了一些变化。比如,从2007-2017年中医院的数量来看,从2720所增加到4566所,增幅达67.87%。所占全国医院的比重也从2007年的13.7%,上升到2017年的14.7%。而中医院的门诊服务,从2007年的25387万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52848.2万人次,增幅达108.17%,增加了1倍;中医院收入也从2006年的490.9941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082.12亿元,增幅达527.73%,增加了5倍多;不过,中医院门诊服务在全国医院门诊服务中所占比重,却从2007年的15.5%,下降到2017年的15.36%。2019年统计全国中医执业医师数量是57.5万,虽然上升了53.7%,但是,在全国总医师数中的占比为15.9%。中医院在整个医疗服务市场份额的占比在这十年中,均在15%左右徘徊。也就是说,中医医疗服务在整体医疗行业中所占的百分比还不足五分之一。这样的结果,带来的是没有学术和市场话语权,更谈不上能够主导“中西医并用”。
其次,中药材和中式成药方面的现状。在20世纪80-90年代前期一直呈稳步增长的趋势,但从1996开始,出现连年下降,这20年来,国际市场份额从1999年的5%降低到了2019年的3%。其中超过80%都是植物提取物和中药材及饮片,主要是对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出口。与之相反,中国却是全球西药产业链上游生产制剂的原料药的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尽管如此,按照规范市场的出口情况看,中国在全球原料药的供应占比只有7%,甚至比不上印度的9%。中国处于产业链的最上游,其附加价值也相对较低,导致中国原料药在全球的表现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状态。
这点在进出口逆差方面体现出来,比如2019年中国原料药进口均价5485.2美元/吨,出口均价3328.9美元/吨。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中间逆差2000多美元?这主要是因为传统大宗原料药技术门槛低,行业内同质化严重。比如,阿莫西林全球需求量才1.5万吨,国内产能据说已经突破2万吨,这么大的量如何消化得了?于是,抗生素滥用的问题出现了!虽然农业农村部已发布194号公告,从2020年起,饲料中全面禁止添加抗生素。不过,和任何其他行业一样,原料药行业进入到一个转型升级的时间节点,如何通过自主创新寻求突破,任重道远。不可否认,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深入推进加大了国内对境外高品质原料药的需求,以及跨国企业为拓展中国市场加大从境外采购原料药的力度等等,这些都必然倒逼对特色原料药和专利原料药的高要求。
因此,对于来自药用植物(药材,也叫生药)的原料药,如何发挥传统中药材精华的机会也孕育而生。毕竟,现在人们所使用的全部药物中,有25%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比如,从明代《本草纲目》收载的1200多种植物类药,到1977年的《中药大辞典》收载植物药4773种,再到1988年的《新华本草纲要》收载多达6000多种植物药。这些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植物药专著所记载的植物药种类虽如此之多,但真正用于临床的不过400多种,仅占7%。特别是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原料植物药迄今还不见有统计数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不就是受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所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更何况,还有未被记载进正规药典的传统草药,也很少出现于正规中医生处方和药铺中,更多的是流传于民间被民众广泛认同接受应用的药方。比如,潮汕地区的“青草药民间祖传100秘方”就是一个典型。另外,以糖尿病为例,该地区涉及治疗与预防保健的草本植物,就有32种。如果将青草药这种既能“预防保健、又能治病”的特点进行开发利用,并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必然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因此,今后,在原料药产业升级的同时,药用原料植物与传统中药材和中式成药的经济价值必然会随着中西医的逐步融合,重新焕发其古老的青春价值。毕竟,全世界已知的植物约有27万种,中国已知植物约有2.57万种,这些都是大自然回馈给人类的珍贵宝藏。
四、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问题
以下对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问题做几点分析。
首先,工业革命等科技进步带来西方现代医学的发展。纵观西医的发展史,可以发现,细菌病毒的发现是建立在显微镜被发明的基础上,可是我国的瘟疫学鼻祖吴又可在1642年提出瘟疫学说的时候,显微镜还没有发明出来。另外,病毒(Virus)这个词也是直到19世纪晚期,才由荷兰学者贝耶林克(Beijerinck,R.M)命名。之后随着病毒分离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后半叶,人们才陆续发现了数千种感染动物、植物和细菌的病毒。毫无疑问,西方医学技术得益于物理学的突破,化学实验研究和对疾病实体细致的观察来建立现代医学理论。再加上当时英国在制度的变革和立法的手段方面对医学科技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英国1832年的《霍乱预防法案》等,尤其是1842年《大不列颠劳动人口卫生状况调查报告》直接使政府在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案》。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案,英国现代公共卫生政策体系的建立对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造,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社会资源分配的改变,驱动其近代化不断深入。但是在中国,尽管在明清之际西方近代科技就已传入,但是没有能够产生其在西方社会所发挥的作用。
第二,清末西学的传入及所处时代对“科学边界”的模糊理解所带来的局限性问题。清末随着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及西学的不断传入,学术界出现了“人人争言西学”的风气。从最初1879年俞樾的《废医论》,到1929年余云岫等人提出的“废止中医案”,再到鲁迅、陈寅恪等人,无不对中医之无科学性提出批判。比如,鲁迅在1922年和1926年写的《呐喊自序》《父亲的病》用辛辣的笔墨嘲讽了中医存在的弊病。小说《药》中“人血馒头”情节,更是让人不寒而栗;出身中药世家的陈寅恪在《寒柳堂记梦未定稿》中提到“中医有见效之药,无可通之理”,并明确反对把中医视为“国粹”凌驾于西医之上,甚至“宁让西医治死,也不让中医看病”。他们反对中医的观点除了所处的那个年代正是中国新旧时代交替之外,应该与曾经留学日本,受“后明治维新时代”的影响有关。1876年刚进入明治时代的日本全面推行西医制度,取代从中国引进2000年后形成本土特色的汉方医学,明治时代也被称为日本汉方医学界的黑暗时代。为了谋求汉方的存续,以东京的汉方医生山田业广等人为中心,成立了“温知社”和汉医学讲习所(之后的温知医学学校),开展了汉方存续运动。虽然,后来的几十年汉方医学界的反抗一直没有停止,到今天也持续着对汉方药的改良,但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法律并没有什么很大的改变。所以,在今天的中国,借助于互联网的发达,使得像方舟子到罗言所提的“连花清瘟”事件的背后,也暗藏了中西医的博弈。这些观点使得一些人不信任甚至坚决反对中医。纵观百年中医存废之争,其核心无非是对“科学边界”的模糊理解,也从侧面说明了鲁迅等人有着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正好是工业革命兴起的时代,对中医药在几千年农业社会所传承下来的东西固然有所站立场的不同。今天,从工业革命最初的纺织革命、机械革命、电气革命,再到信息革命的百年,伴随技术进步带来的各种理论创新的出现,经证明医学是不能用科学与否去定义,“科学”也不等于正确,因为科学只能是理论假定+部分验证,还有太多对未知事物的无知。比如,癌症一直到今天还不能验证,搞明白。另外,任何理论都不能是真理,即便在西医体系里,很多生物学和化学理论也并不能保证是完全正确的。
第三,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无法对中西医之间进行利益的平衡。1999年的《执业医师法》基本按照西医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制定,在医师资格认定方面局限于中医院校,使得民间中医师流失。2016年6月14日,享年83岁的浙江民间著名中医潘德孚去世。虽然他医术高超,但根据《执业医师法》规定,他的诊所生前已被依法取缔,以至于后来被迫非法行医16年,一直到去世前都没有取得最低的执业助理中医师资格。对于这一现象,与100年前日本所经历全面引进西医制度后对中医师的限制和影响几乎如出一辙。由于中医师的培养模式与西医不同,千年来采取的是“师傅带徒弟,父亲传儿子”的模式,用授徒施教来传授医术,与西医教学模式完全不同。这种自古以来的传承传统不但没有使中医消亡,反而历代均是名医辈出。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中医药学教育上的随意性,使中医药学成为一部分人行骗的招牌,败坏了中医药学的名声。另外,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是在2001年进入WTO后才开始逐步健全,因此,中医药在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自身利益方面,由于传统“秘方”“祖方”的保守意识,使得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中药专利申请仅占0.3%。一直到2007年6月22日,首次通过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以“专利许可”的方式与英国植物制药公司签订了一种新型中药的合作协议,才走向国际市场。又比如,江苏南通的季氏蛇药,自面世以来,以极独特的疗效和神奇的康复功能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行销欧亚非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在东南亚亚热带丛林功效更甚,救治病人无数,但是,其却长期以来被列为国家保密产品,最近几年才开始专利申请。因此,只有从源头重新梳理中医药的知识理论体系,与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相关法规相结合,从法律层面出台保护措施才能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
第四,市场化经济带来的利益之争造成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问题。自古以来,中医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来探求病因,完全靠的是医生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医疗器械几乎是用不上。而现代西医体系中的诊断技术更多的是,借助声光电的科技成果带来的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源和实验室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可以说,是材料、制造、电子、信息、网络等技术的创新带来现代医学的飞跃发展。同时也是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技术创新,两者相辅相成。但是,技术的创新归根结底,其核心是围绕如何更好地服务“人”,让“人”活得更加健康和长寿。这几年更是基于老龄人口的增加,以及总人群的慢性病患病率的增加,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也不断扩大。比如,中国医疗器械整体市场规模已由2014年的2556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5304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这个增长水平比同期国民经济增长水平高得多。再看看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的数据,2018年为4278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规模将接近6000亿美元。从整个医疗器械的子行业来看,体外诊断占比最大,其次为心血管、影像设备、骨科。医疗器械市场之所以增长迅速,也是因为很多疾病用药物难以解决,所以体外诊断、神经调控等将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面对几千亿美元的医疗器械市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背后的利益博弈是显而易见的。再加上由于国内相关技术和制造水平还存在问题,使得用于手术方面的欧美生产的耗材、器械、钢板、支架等得到很多医生的推荐和患者及家属的信任。这也是导致中医药的份额不能扩大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几大外资医药公司在中国创立的“医药代表”的销售模式,通过赞助支持医学学术会议,并伴随资本的介入,推广医疗器械走进各大医疗机构。就这样,中医药彻底失去了市场主导权,再加上各种医学学术委员会的骨干,包括大大小小的学术会议,基本都是由西医为主导,中医师基本没有话语权,所以,中医想进一步发展很难。
其实,围绕“精准诊断”为目标的医疗器械的内涵,与中医药的“把脉、问诊、看舌象”,再根据脉象和舌苔、个体化差异等情况综合辨证,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在疾病诊断方面,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诊断都是医学生的必修课。而为了使误诊率降低,依赖仪器和化验结果也成为标配。当然,仪器和化验用的消耗品都是明码标价的,这里面都蕴含了其经济的产出所带动整个医疗产业的良性循环。虽然,临床经验几十年的老中医误诊率要低于临床经验几年的年轻中医,但是,西医也一样需要经验的积累,只不过在仪器和化验单的指导下,年轻医生可以将误诊率降低在可控制的最低范围内。在治疗方面,尤其是面对感染性疾病,抗生素的发明虽然使得很多病人得到救治,但是对新型病毒,或者超级病毒,也是束手无策。比如,2003年为了抢救生命,激素类药物曾被大量用于非典的紧急治疗,而激素的副作用造成部分患者股骨头坏死的后遗症,使这些人丧失工作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其实无论是激素还是抗生素,都是通过激发调动身体内自有的全部能量来集中治疗出现的疾病。这点和中医通过利用调配各种中药材来调理身体的原理是一样的。尤其是在这次疫情中,中医师在西医常规诊治的同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采用清肺排毒汤、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中医药手段进行医治,其目的也是为了激发患者体内的能量进行自我调整。
由此来看,无论西医还是中医,说到底都应该是以人为本,不能以病为本。治病的根本道理是调节平衡。如同前文所提的“见树木不见森林”,西医用要素还原论的手段查明疾病的主体,将疾病的原因直接归为那些异常的部位或者侵入肌体的外物,而这些原本正常的部位的变异本是人体整体或者其他部分乃至外在环境引起的结果,并不是患病的原因,对人体的还原认知是借物理化学以及生物技术的进步来实现的,然后考虑其治疗战略。可以说是“见树”医学的大系。中医认为人的存在是小宇宙,治疗过程中也是按照每个人自身身体规律以及各个经络之间的巡行路线进行对症施法与下药,属于一个整体生命的医学,可以说是顺应天理,“见森林”医学的大系。而西医讲究认知疾病,不是像中医那样通过整体性联系去寻求患病,所以西医因为要建构解构人体的研究环境,需要大量的仪器设备与设施,也就是实验室的装备,其先进水平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步的,严格地说西医的现代医学体系是工业革命科技昌明的果实。另一方面,西医今后将走上越来越专业细分化的道路,这是其研究方法论的必然方向。
但是,人的存在并不是机械零件的拼凑,身与心不可分割。再加上人的脑容量和进化了几十万年前的智人相比,并没有扩大,更不用说从古猿人进化到智人需要几百万年了。从狩猎采集文明到农业文明的数万年,再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几百年,人体基因根本都没有来得及改变,身体也没有随着文明的进化而进化,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慢性病导致的健康问题,不是现代医学所能够解决的。80年代,美国曾发誓到20世纪末要征服癌症,可是,到现在非但没有征服,癌症病人反而越来越多,人们依然束手无策。正如北京大学医学部韩启德院士说:“跟传统医学相比,现代医学的弊病是缺乏整体观,而且难以对人体和疾病的复杂巨系统进行整合……”从文化上来说,中西医虽然没有优劣之分,但是,中医文化与西医不同之处,还在于其表现出的是浓厚的农耕文明的特征。在最早的药典《黄帝内经》中所述医学理论中就有所提示。比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也就是说,世间凡有生命的万物,源于阴阳交感变化,而且,都依随着太阳在天的四时运行历程的变化,犹如生长在地里的庄稼一样,它们的生命现象也呈周期性变化,以太阳的一个行程的终为终,又以将此终点为起点的另一个行程的始为始,终而又始,周而复始。“终始”贯彻一致的一个整体的生命体系。
五、未来的展望及建议
今后,随着分析设备(三维高速液体色度图、气体筛选器、质量分析仪、核磁共振装置等)的发展,对药用植物进行复杂的成分分析越来越精细。药理作用也在通过免疫学、基因分析的进步进行解明。《黄帝内经·太素》所阐述的“药食同源”的思想也逐步用现代手段得到验证。比如,1984年,日本学者中野益男为了解古代人的食物是什么,调查了附着在遗址出土的餐具上的残余物和粪便化石,明确了古人的食物来自摄取动物的骨头和贝壳的事实,推测古代人利用了10万种物质作为食材,并进行了报告。估计那时生药的龙骨和牡蛎等也作为食材全部被利用。后来作者根据“药食同源”的思想,想到了汉方药的作用机制,提出“药食同源定义证”,也就是说,与古代人相比,现代人摄取的营养素种类明显不足,结果导致了异物(外邪)排除能力的降低(广义上来说免疫力低下),这个结果是,异物排除失败,导致疾病。另外,如果免疫力低下的话,会出现各种症状和症状,将其分类为症候群的就是“证”。因此,应该按照“证”给病人服用一定的方剂(由多种生药构成),可以改善营养素不足,从而治好疾病。这个验证“药食同源”的理念提出时,韩国正在改革韩方医学,将“汉方医学”改成“韩方医学”,又改成“韩医学”。
如今的韩医学与日本汉医学一样,经历了西医流入造成的流失,甚至丢失了李氏朝鲜前期的古医书。进入大韩民国时代,韩医学逐步复兴,“药食同源”得到挖掘,各种药参鸡汤,雪浓汤等成为日常,更是通过《大长今》等影视作品得到广泛传播。在国家层面出台的政策和完善管理体制之下,针灸术和草药材的并用成为一个特色,如在首尔的汉药商街有500多家中药店及中医诊所,目前估计韩国中药市场已达10亿美元以上。尤其是正官庄的“高丽人参”已经成为品牌。除了原支参外,还有畅销百年的参膏、参粉,以及近年来广受追捧的红参饮品等产品。此外,高丽参产品还涵盖了各种化妆品、休闲食品等,产品种类超过200余种。同样,以“龙角散”“救心丸”为代表的日本汉方药等也得到中国游客的爆买,并占国际中药市场七成份额。与中国中药传统的熬汤不同,日本的汉方药都是颗粒剂,尤其重视汉方药制剂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过程,及从源头规范药材的种植,降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当然,也有报告指出,通过对使用大数据的研究分析,适当地使用中药可以减少医疗费用,这在节约成本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背后当然与日本进入史无前例的急速老龄化,以及高价的新药、新治疗的采用方式使得近年来日本医疗费大幅度增加有很大关系。沉重的经济负担让更多人选择价格相对便宜的汉方治疗。毕竟,中药原本就是农产品,与许多西药相比可能更便宜。不过,由于天然物的价格因收获和需求而发生很大的变动。与因大量生产而降低药价的合成医药品不同,不是每两年降低药价的对象。因此,日本汉方医学领域一直呼吁对医疗制度进行改革和重视植物原药的栽培。除此之外,最近几年,在加强汉方药学的教育方面,更是将汉方医学指定为医科大学的必修学科,另外,在福祉、护理、国际医疗协作、制药等各个层面,各科医师通力合作交流,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生命科学”领域。
从2000年至今,全球植物药市场每年呈现10%-20%左右的速度增长,美国则高达20%-50%。另一方面,日本汉方药的药材原料从中国进口的占比从过去的80%下降到了2016年的68%,这也是由于近年来中国国内市场需求每年呈20%增长,中药材价格飙升使得日本汉方药制药企业开始加速中药材国产,继续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最大的汉方制药公司津村药业将未来的开拓方向重点放在中国和美国,将这两个国家视为是日本汉方药“具有极大潜力的一个市场”。这也与中国的老龄化和对健康养生的逐渐开始重视的背景有关,除此之外,也离不开中国政府推进“大健康产业”的扶植政策。
围绕中西医的百年之争,中日韩三国的中医师们都曾经有过如出一辙的抗争历史,一直到今天也在继续。关于这个问题,也存在于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东南亚各国。比如,越南的传统医疗分为越南独自的医药“南药”和中国传来的医药“北药”。除了传统医疗,还有使用西药的医疗,也就是19世纪被法国殖民后带入这里的另一种医学体系—西洋医学。如果从医学范畴的变迁这一视点来描写越南的医疗史,和上述的日本和韩国一样,越南的“南药”是在对抗中国和法国、美国的意识形态下形成的。作为民族主义的表象,越南“传统医学”被创造出来这一点是不能否定的。
最后,虽然中医药在不同区域都有发展,但用语、处方、理论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标准化、统一化存在着许多障碍。有学者指出,从2003年开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花费了大量的预算,在NIH的美国国立辅助代替医疗中心(NCCAM)和国立癌症中心(NCI)研究中医学,进行中医、汉方针灸等东方医学标准化。如果以美国制定的哈佛医学(中药)为基准,很可能作为全球标准推广到亚洲各国,特别是以中医药学为中心的中日韩三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这对整个亚洲传统医学来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也是中医药一直没能在以西医为中心的医疗市场化中得到扩大的原因。
那么,今后如何打破这个壁垒呢?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扩大海外销路,重构分利共荣的中医药商业生态链。2020年11月15日,我国参与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今年1月正式生效。RCEP整合了东盟十国共15方,中日和日韩间建立了新的自贸伙伴关系。东盟十国和日韩两国都属于儒家文化圈,尤其是东南亚地区长期以来,与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往来。因此,我国作为药材最大的生产国,如果与在中药开发生产方面拥有高技术的日本共同携手,并与韩国及我国台湾,共同提出一个“振兴东亚中医药文化”的愿景,可以有效扩大中药世界市场,共赢的可能性很大。特别是,2020年我国将文旅康养上升至国家战略的背景之下,在打造康养小镇的基础上,打造一个中日韩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园区(或孵化器)的概念,以这样一个平台为载体,以中草药精深加工为重点,共同致力和维护中医传统医学的发展。这个园区并不是单纯地圈一块地建几个厂房,引进几家相关药企,而是有一批精通中医药领域的业务且善于集聚资源的经营者,尤其作为园区创始人更应是这方面的专家。因此,平台成功与否,不在于“形”,而在于拥有经验、资源和资本的“孵化专家”作为创始人入股(无形资产和现金同时入股等方式),与提供土地的地方政府进行合理的股权分配。通过与地方政府共同成为合伙人的模式,集众家之长,提供周到服务,同时也分散风险。
第二,与乡村振兴大战略紧密衔接,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尽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条件,发展药用植物种植基地和精深加工产业链。这是因为中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的省份比,没有港口优势,即使承接了不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过来的传统行业产能,但是,我国大部分能源与原料也来自海外,如果加上陆运方式运到生产地区就会增加很多成本。事实也证明了这种产业转移成果并不乐观,也并没有真正形成中西部各地区自身的产业聚集与产业优势,东西部的经济二元差距依然存在。而这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发起,就是为了全国的产业布局实现通盘考虑,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地区间的错位分工更合理,让产业链的优势互补更明显。因此,中西部地区需要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中挖掘符合该地区环境因素的中药材原材料的价值和转换能力,通过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来提升价值,化解漫长的物流带来的成本,从而使得地区经济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比如,位于陕西省中部的铜川市,2009年矿产资源枯竭后,转型升级为黄芩、丹参、金银花等重点中医药产业的重镇。当然,这背后也和该地区是药王孙思邈故里的深厚基础有关。太行山东麓涉县连翘生产基地,就带动2000多家农户从事连翘生产,这些农户通过对连翘的培育和种植,既绿化了荒山,也收获了经济作物,发展了乡村旅游,最终富裕了乡亲。
黑龙江位于祖国最北端,处在寒温带,气候冷凉。其光照长,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极适合绿色有机中药材生长。那里的板蓝根、刺五加、关防风、水飞蓟、人参、平贝,在国内外中药市场享有盛誉,产量居全国首位。民营企业家李东明倡导成立黑龙江自然界生物中医药产业研究院,利用植物类中药、动物类中药、菌类中药多用处特点,开展中药材第一产业培育,第二产业深度加工,第三产业旅游景区和城市园林花园环境打造。“药食赏”之灵芝、猴头、香菇已经批量转化。其食药同源菌类项目不仅转化了国内先进的食用菌类技术,给农民带来了收益,还有声有色地促进大健康产业和文旅产业参与乡村振兴。从发展中草药这个角度看,大健康产业不仅有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的社会效益。
第三,提高药农素质,发展高标准原药植物的种植。从事药物或相关领域的人员,不会有人对药材的重要性提出异议。生药(药材)除了成为中药等医药品、功能性食品、化妆品等的原料外,作为药物资源也很重要。为何从中国进口药材的日本,能在世界的中药市场上占有80%-90%的压倒性市场份额?为何中国游客要去日本爆买汉方药?就是因为中国与日本的中药品质基准不同。在中国,中药的品质基准还没有完善,农药残留物和重金属含量的基准值无法过关,不能向海外输出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如何提高药用植物的价值,需要在提高品质和降低生产成本上下功夫。比如,阻碍药用作物品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药污染—除草剂,用于对种苗消毒和病虫害防治的杀菌剂、杀虫剂等。这是与一般农作物一样面临的农药污染问题。比如,2005年有的地方蜜蜂因为新烟碱类农药而消失,2018年的孟山都草甘膦产品致癌案等。尤其是药用作物和一般农作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多利用多年生植物的根,因此更需要明确使用农药的品质和农药的残留性。另外,已有研究表明不进行除草剂处理的情况下,有可能由于杂草害导致产量降低。而且,药用作物与一般农作物不同,栽培时间可能会比较长,有必要研究科学的处理方法。因此,确保中药作为医药品的质量,在原药植物的栽培方面的品质管理,将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比如,可以通过DNA碱排列将生药的鉴定应用于品质管理等,以此为契机确立一套有效的科学评价生药品质的技术体系。毕竟作为一种药材,其所含药用成分的组成、含量受生长环境的影响很大,收获时期、干燥、保管及加工条件也影响了生药的药用成分含量。
第四,加快解决中药生产与西药生产规模化之间的壁垒及生产管理体制上的问题。由于西药可以大规模生产,一种药就可以年销售几十亿、上百亿美元。巨大的利润也使得国内从事传统中药的厂家虎视眈眈。不过,中医药有着针对每个人问诊下药的特点,这使得传统中医药的作坊方式不可能与西药的大规模生产相媲美。几十年前,一些中药厂商以西药的方式推销中药,完全违反中药口服、外用的传统,不仅引起很多不良反应,甚至发生了很多草菅人命的悲剧。传统中医里,从来没有注射液这一剂型,也从来没有注射的概念。即使西医注射剂,也有一套严格的流程和试验。无怪乎,引来知名学者饶毅的炮轰和批判。对于如何扩大中医药的规模,前文所提日本津村药业的经验非常值得参考。比如,该公司在致力于汉方制剂的制造和销售的同时,也不断挑战扩大中药制剂处方机会的创新可能性。由于中药制剂的原料是以植物为中心的天然物由来的“生药”。天然物有基种的差异和成分的偏差,所以在制造上很难保持作为医药品的品质均质。这就需要生药产地的固定化和栽培方法的指导等,控制原料生药的偏差。另外,在汉方制剂的制造工序中,每批生药都会对含有成分的数据进行积累和管理,从而更加优化成分平衡。通过独自开发生产线,将提取精华的成分变化抑制到最小限度,实现了最终建立中药产业链(原料生药的栽培、采购、品质管理、中药制剂的制造、销售和信息提供这一系列流程)。
第五,重视中医药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从娃娃抓起。过去学中医,要十几岁就跟长辈一起学抓药,从药入手,然后慢慢学把脉,五行、脏腑都是一点一点学会的,慢慢积累出来的,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才能独立看诊,需要20多年打基础的过程。望闻问切诊断法,相生相克,君臣佐使,这些蕴含中国古老智慧哲理的中医理论,需要成长和延续的环境。因此,应该从娃娃抓起,在编制小学教材中加入中医中药体系的基础内容,学习古文诗赋等。中医其实并不是完全被人为地挤压,而是现在的教学方式并不是中医发展所需要的。中医应该是按照师徒传承制来学习,辨药、把脉相等需要长期的训练。随着人们对生命科学的重新认识,尤其是预防疾病、健康医疗和康复医疗方面,中医所具有的疗效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再加上中医药成本低廉,全民免费治疗的目标相信不久会实现。虽然,未来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化技术的发达,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有可能走向融合。但是,人工智能不可能有人的意识,也不能提供感情需求。如今,中韩日围棋顶尖高手柯洁、申真谞等已经下不过“阿尔法狗”(AI技术)了。但医术绝非冰冷冷的纹枰对弈。而“医乃仁术”,医学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高度人性温情的事业,其所具备的科学属性、人文属性和社会属性,也意味着它有着维系人类自身的价值和保护自身的生产能力。如果从小就培养孩子们在这方面的基本素养,对提高中国未来的国民素质有很大作用。小学生教材的顶层设计极为重要,是大战略,能影响一代人、几代人。这个正反两面的经验和教训都有。现代人必须具备起码的生命医学常识,中医应该成为现代人的必修课。不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应把中医治未病理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理念根植于思维反射和日常生活中。筑牢文化根基,树立起中医药文化自信,深化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文化自信,最终达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这些基础工作涉及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从娃娃抓起,筑牢文化根基,做好中医药的活态传承,古籍文献的保护与利用,古籍经典名方制剂的研发和中医药人才的培训,都是极为重要的。
中医的重振,与增强医疗服务能力、提高人民健康福祉息息相关,催生出的新行业必然也同时扩大新的就业岗位。因此,现代人必须具备起码的生命医学常识,中医应该成为现代人的必修课。
结 语
当今世界,各种疑难杂症逐年递增,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未来的解决之道,不在治病,而在治人;不在治身,而在治心;不在治个体人,而在治天下人。这次疫情,从人类发展历史上看,对具有人口密集特征的城市文明来说是一大挑战。毫无疑问,这场疫情是人类踏进文明门槛以后的一个转折,正如以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史蒂芬·沃尔特为首的12位全球顶尖思想家预测那样,其深远的影响将导致政治和经济权力的永久性转变。虽然这些观点中有悲观或乐观的见解,但是,结合其前瞻性再看这个转折,对于我们确实有着自1840年以来一个划时代的意义。
武汉战疫,证明中医药可以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临床试验,也可以按照现代科技的方法进行临床研究。对于后疫情时期中医药如何发展,习近平主席更是多次“把脉”。2020年6月2日,习近平在“如何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特别提及“守正创新”,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调研时再次强调,“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2021年3月召开的“中医药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论坛”也呼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与西医药一起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八版诊疗方案,成功推出“三药三方”等一批有效中药,疗效得到实践检验。”随着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进入2022年,当第三波疫情大流行时,中医药及时全面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打出中西医结合救治“组合拳”,在患者医疗救治中发挥了及时、独特的作用。3月份,香港疫情严峻时,香港特区政府公布可以使用中医药,并请中央加派的中医专家组驰援疫情,这都为今后中医在香港的发展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笔者认为,中医药产业即将迎来它的“黄金时代”。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地区,签署了88个中医药对外合作协议,布局建设了32个中医药海外中心,为抗击和战胜疫情,共同贡献了“中国力量”。2022年3月31日,世卫组织发布中医药救治新冠病毒专家评估报告,明确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病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鼓励成员国考虑中国形成并应用的中西医结合模式。
宋朝人曾说:“为人子女,不知医者为不孝;为人父母,不知医者为不慈。”“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哉斯言!医学,不是医生的专利,而是全民必备的常识。我们要更好地珍惜这块人类文明的瑰宝—中医(中药),必须重新认识中医在生命体系中的作用,传承古代名医悬壶济世的医德,通过中医疗愈自己内在的方式。病毒,这个和细菌一样的微生物,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35亿年的第一批“居民”,以后也会以其他形式出现。因此,今后如何与之和平相处,以期达到平衡的状态,是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所要有所担当的重中之重。
截至目前,新冠病毒仍在全国施虐,但致病率、致死率已大大降低,新冠病毒纳入普通感冒病毒的呼声高涨。由于中药对症明显,能够有效缓解新冠肺炎的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腹泻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有助于通过化解症状来促进抗体产生,同时毒副作用极低。因此,在居民日常储备的新冠病毒防治药物中,连花清瘟仍高居榜首。反之,其他头孢类药物却无人问津。中药治“未病”、治“疑病”的神奇功效再一次得到验证。
除此之外,中医药未来如何继续与现代科技手段交叉并用,进一步与西医融合发展,也是构建一个创新性的“东西方结构主义科学论”架构的基础。即,基于物理学、生物学等,对能够观察到的东西(看得见的=现象),在同一性不变的基础上(看不见的=形式)进行论证。坚持以中医为体,以西医为用,提升病症结合临床诊疗能力,利用中西医双重诊断、双重治疗的优势,推进微观诊断与整体辨证相结合,提高临床疗效。这应是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遵循,这也是我们进行大胆设想的开端———思考我们的未来应该建立在一个怎么样的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科学与社会的模式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2020年4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王伟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在公布武汉疫情后的几天,2020年1月27日,国家中药管理局就紧急启动了中药防治新冠肺炎的项目—清肺排毒汤,并在4个省份进行临床紧急观察,确定其有效率都在90%以上后,2月6日向全国推荐使用。从最初的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收治病人的26天里,对收治病人564人中零死亡,零转重,零复阳,零感染。再到4月12日公布针对该清肺排毒汤的调查中,显示收治病人1262人中1253人的治愈(占99.28%),这些病例没有一例轻症转为重型、普通型转为危重型。
2、1983年,钱信忠被联合国授予第一届联合国人口奖,以表彰他在中国人口问题方面的巨大贡献。
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医文化蓝皮书:中国中医药文化与产业发展报告(2017-2018)》2019年1月
4、吴化宇、高彩云、刘玉、丁国武“我国中医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研究”2018年03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5、根据对2018年6月到2019年5月的海关出口数据统计,中国中药材及中式成药出口基本徘徊在每个月11000吨左右,出口总金额1022.54百万美元,同比下降9.5%左右。
6、“这背后的原因除了因为西方国家对中药采取的监测标准不同对中药有所限制之外,搞中药中间体出口支持了东南亚一些国家中成药和西方国家保健品的生产发展,减少了对我国中药的依赖和需求。”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吕炳奎先生2002年11月15日在胡锦涛总书记当选之日写的信(吕老已于2003年12月10日逝世)。
7、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转载2015年6月23日澎湃新闻“中国抗生素十年调查报告:抗生素52%为兽用”http://www.feedtrade.com.cn/technology/news/news/2016114.html,最后登陆:2021年12月3日
8、陈妙奎“潮汕青草药民间祖传100秘方”这100个青草秘方从针对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疾病,血液循环系统疾病,皮肤科妇科等等包囊人体全部。潮人健康http://www.chao-ren.net,最后登陆:2021年12月23日
9、陈妙奎“潮汕青草药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产业创新”潮人健康http://www.chao-ren.net,最后登陆:2021年12月23日
10、具体而言,有三大科学发现奠定了现代医学技术。(1)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指导生物界的物质代谢运动;(2)生物进化论:奠定胚胎发育与遗传学;(3)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和细胞学说:奠定了基础医学。
11、李宏图“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2020-03-1117:06
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鄄ward_6342612
12、张效霞俞樾:“医可废,而药则不可尽废”http://blog.sina.com.cn/s/blog_83d194eb0101mgh1.html,最后登陆:2021年12月20日
13、余云岫1905年公费派赴日本留学,1908年回国后,又于1913年再赴日本大阪医大继续求学,1916年回国。陈寅恪1902年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学日本巢鸭弘文学院,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鲁迅1902年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4月入学弘文学院,1909年8月回国。
14、日本在1874年建立近代医学制度,并在那几年实施执业医师制度。执业医师制度即,想开业必须通过理科、化学、解剖、生理、病理、薬剤、内外科这7门西医学科的考试。这是以德国教师莱奥多·穆尔雷尔和医生特奥多尔·霍夫曼等人的教育为基础,如果不参与进这个系统的话,既不能学医也不能进行医疗,更不能取得医师执照。也就是说,汉医开始不被承认是医学。在这项政策中,汉医只允许一代人以既得利益的身份自称医生。但是,即使新学会了汉医医学,如果没有西医的医师执照的话,就不能进行汉医医学的治疗。对这个政策提出抗议,要求修改制度的激烈的“汉医复兴运动”一直进行到明治中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战时影响到了医疗资源的短缺,而重新开始审视汉方医学。这也成了复兴汉方医学的基础。到了,1938年,汉方医学团结所有的汉医师,药剂师,针灸师等流派,成立了东亚医学协会。之后,虽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遭到停滞,1950年成立日本東洋医学会为契机,汉方医学又成为迈向复兴日本传统医学的道路。
15、代表日本汉方学界的温知社连续十次到帝国议会提愿,最后还是被1895年帝国議会否決。明治末期1910年、汉方学界的和田啓十郎氏《医界之鉄椎》出版。
16、1984年国家医药管理局保密委员会出具国药科字第431号科学技术保密项目通知书,将季德胜蛇药片正式列为医药系统第一批科学技术保密项目,密级为绝密,并向生产经营企业提出不参观、不介绍、不提供配方工艺的保密要求。2011年,季德胜蛇药制作技艺作为传统医药被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季德胜蛇药已收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在全国广泛应用。最近几年,开始陆续申请专利。
17、2020年4月2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2019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加大专利对中医药保护的同时,也在积极配合有关方面推动出台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更好地保护传统中医药。
18、2019年11月26日艾媒咨询发布了“医疗器械市场报告: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超9000亿元高端市场将成下一个发力点”新浪财经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relnews/cn/2019-11-26/doc-iihnzahi3476659.shtml,最后登陆:2021年12月23日
19、根据《2019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引用EvaluateMedTech发布的《World?鄄Preview2018,Outlookto2024》的数据。
20、2018年9月6日《2018-2020中国大健康产业投资研究报告》搜狐网
https://www.sohu.com/a/252254592_616593,最后登陆:2022年12月9日
21、不过,在健康医疗保险和作为公共福利的医疗福祉投入方面,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还是落后于市场经济的运转,以至于人们对医患关系的恶化转嫁在了对执政的不满上,造成了社会稳定的风险。
22、“非典后遗症十年:患者多为医护人员生活无尊严”2013年2月22日深度报道人民网http://m.kdnet.net/share-13574453.html
23、中野益男《残存脂肪酸分析の現状》歴史公論1984年第10卷124-133。
24、定义:“证”是指营养素不足时所产生的身体综合症,以统计学分类方式描述的东西。在此,通过“四诊”对身体症状进行体表诊断。统计相当于多变量分析中的聚类分类。2.诊断“证”,可以说是“看清短缺物质的行为”。3.根据证明补充一定的不足物质,生物体的平衡就会恢复。即,免疫力恢复。这意味着药食同源本身的作用。本間行彦“科学としての漢方医学”《日本东洋医学》杂志2001年第52卷的研究等。
25、这得益于1960年150个中药材被日本政府国家医保采用,为了方便每种药材药效的记载,1967年,小太郎汉方制药首次上市了6种中药精华制剂,企业代替患者煎制浓缩中药,然后将其制成颗粒状或细粒制成制剂。中药精华制剂的优点早在1955年藤平健《汉方的临床》列举了9大优势。比如,(1)与煎剂相比减少麻烦;(2)方便保存;(3)配药不需要时间;(4)配药时的错误变少;(5)与其它方子合方时可以简单调整;(6)有6证并存的情况下,不管合方如何,不同时间分别服用两方都可以简单做到;(7)生药不需要保管场所,(8)减少生药保存中的虫害;(9)携带方便的等。除此之外,医保适用中药提取物制剂,也扩大了医生的裁量权,使医疗资源的开发和分配适当化。
26、YasunagaH,MiyataH,HoriguchiH,etal.EffectoftheJapaneseherbalkampomedicineDai-Kenchu-Toonpost-operativeadhensivesmallbowelobstructionrequiringlong-tubedecompression.EvidBasedComplementAlter-nativeMed2011doi10l55/2011/264289
27、山岡傳一郎など8人“生薬国内生産の現状と問題”日東医誌 KampoMed vol.68No.3270-280,2017
https://www.jstage.jst.go.jp/article/kampomed/68/3/68_270/_pdf/-char/ja。最后登陆:2022年5月3日
28、为何美国市场的表现这么靓丽,笔者认为这和美国高额的医疗费有关。有统计数据表明,每年申请个人破产的案件里,破产原因的背后是因为医疗费为代表的意外支出占了一大半。“AgrowingnumberofAmericansoverage65arefilingforbankruptcyjusttogetby,anditcouldsignalalargerproblemintheUS]”这背后的原因正如BusinessInsider以前报道的那样,美国近数十年来不仅医疗费上升,UnitedHealthFoundation2017年的调查显示,婴儿潮世代的高龄化是“高肥胖率和糖尿病、健康状态良好的人的比例下降”,伴随着健康风险的增加。这可能导致意外的医疗费用增加。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older-americans-are-filing -for-bankruptcy-during-retirement-2018-8。最后登陆:2022年3月6日
29、思奇圈“中药的国际危局:日本汉方药将在美国获批上市?”2019年7月2日https://www.zyctd.com/zixun/204/398827.html;津村药业已先后在我国建立了70多个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材种植基地,作为其汉方药原料,用于该公司在日本国内80%的生产和加工;同仁堂是我国拥有GAP基地最多的中药企业,在国内仅拥有8个GAP基地。
30、在立法层面,2017年7月1日的《中医药法》,2020年6月1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相关法律围绕中药的保护与发展,规定必须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发挥其在预防、保健、医疗、康复中的作用。
31、现在在越南,来自越南的“南药”和来自中医学的“北药”作为“传统医学”的药草治疗被汇总在一起,在公共医疗制度内被利用。“南药”的药草和“北药”的药草虽然差别极为模糊,但在长期受中国各王朝侵略的越南,作为对中华世界事物寻求对等关系的运动之一,从14世纪左右开始,越南北部逐渐兴起了“南药”的概念和语言。而“南药”,在经历了法属时期和反法、反美战争后,仍被认为是越南独自性的象征。同时,“建国之父”胡志明呼吁“要更好地利用我们的药“南药”、北药、东洋药”,对传统医学进行权威化,并将其具体体现在北越南的医疗政策上,也是另一个重要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南药”和“南药”在内的越南传统医学,经常与外敌民族主义相关联。
32、曹基湖,“汉方薬の国际性を目指して(汉方薬の国际性を目指して)(第55回日本东洋医学会学术总会)”《日本东洋医学》杂志2005年56卷1号81-86 社团法人日本东洋医学会
33、2018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也明确要提升孵化机构的服务水平。为巩固“双创”成果,夯实“双创升级”,因此急需发展大批科技加速器。
34、原创一席YiXi一席2022年3月16日21:15,我们目睹了蜜蜂的消失,也找到了原因,就看我们是否愿意面对这个问题了|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特聘教授吕陈生讲座。https://new.qq.com/rain/a/20220316A0C3PU00最后登录:2022年12月9日
35、由于日本的近年来为减轻抗癌剂的副作用,预防老年人疾病的重症化等,在医疗现场对中药的需求增加了。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药事工业生产动态统计(2018)》,中药和生药制剂(含生药)的生产金额约为医药品市场整体的2.8%,虽然数量较少,但过去5年间增加了21.9%,可见需求的增加。作为这些原料的生药,中国产占全部的77%。但是由于中国产药材价格高涨,日本国内的生产需求也随之提高。可以预见,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面临生药资源的严重枯竭。最近,随着日本重点将药用农作物的栽培转移国内,关于药用作物的栽培与农药问题,也受到很大的关注。“薬用作物栽培における農薬適用拡大の課題”日本国农林水产省管网https://www.maff.go.jp/j/syouan/syokubo/boujyo/attach/pdf/161215_forum-18.pdf
36、根据2017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药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药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约有1.7万余起。按照给药途径分布,静脉注射给药占84.1%,口服给药占13.2%。也就是说,超过八成的中药严重不良反应,来源于中成药注射液。
37、饶毅回应:我为什么炮轰连花清瘟?https://view.inews.qq.com/a
38、2021年09月01日,株式会社TSUMURA(ツムラ)代表取締役社長CEO加藤照和氏的讲话“漢方製剤の新たな可能性とは―高齢者や女性、心不全などの課題に活路”https://medical?鄄note.jp/nj_articles/210825-002-MY
39、2022年5月26日,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爆榜热搜,引发大众关注。腾讯新闻:小学教材事件更多细节曝光:到底谁是幕后黑手?
https://new.qq.com/omn/20220528/20220528A03JR600.html
澎湃新闻:立即整改!教育部回应教材插图事件!人教社致歉:深感自责和内疚。https://m.thepaper.cn/baijia hao_18326073
此外,还有新华社乌鲁木齐2022年4月6日电“编写“去中国化”问题教材祸害青少年,新疆打掉教育系统分裂国家犯罪集团”
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356313.html
40 、余思毅“北大李玲:“全民免费医疗”制度改革时机已成熟”《时代财经》2020年4月3日
41、 ForeignPolicy“疫情后世界持续何去何从”2020年3月29日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国政学人。
42 、2020年6月2日人民网记者 彭心韫,如何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习近平强调这些事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0/0602/c1001-31733024.html,最后登陆:2022年12月9日
43、2021年5月13日中新社,作者邢翀 黄钰钦,医圣祠前观古今,习近平“把脉”中医药发展,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649635994705631&wfr=spider&for=pc,最后登陆:2022年5月4日
44、2021年3月30日,新华社,孙春兰在中医药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论坛发表视频致辞,http://www.gov.cn/guowuyuan/2021-03/30/content_5596872.htm,最后登陆:2022年5月4日
45、根据凤凰卫视新闻报道,2022年3月29日,香港特区政府邀请中央援港抗疫中医专家组进行考察、探访,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将来会在制度和政策上进行“松绑”,为香港的中医药发展提供更多契机。新华社客户端2022年4月4日林郑月娥:香港将为中医药发展“松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9103697152768194&wfr=spider&for=pc最后登陆:2022年12月9日
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发布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